对小米而言,2020 年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年份。在国内手机市场萎缩、疫情经济低迷的双重压力下,小米率先实现了逆势增长,成为 2020 年第 3 季度国内唯一增长的手机品牌,全年销量增幅也位居翘楚。小雷认为,2020 年国内手机市场的最大赢家非小米莫属。 [size=1pc]进入 2021 年,疫情带来的影响正在逐渐消散,各家厂商都在摩拳擦掌,希望能够用新年新气象驱散往年的阴霾,手机市场的竞争也来到白热化的阶段。为了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小米率先出招。作为 2021 年的旗舰首秀,小米 11 不管在硬件配置还是性价比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开售 21 天销量就突破百万台,也证明了用户对这款产品的认可度。 [size=1pc] [size=1pc]但是一款成功的机型,对小米来说远远不够。近段时间,消息准确度不低的爆料博主数码闲聊站表示,小米的机海战术已经部署完毕,多款小米、Redmi 新机即将到来。借此机会,就让小雷带大家看看这些产品,顺便和大家一起展望一下小米的 2021。 小米的机海战术[size=1pc]按照数码闲聊站的说法,小米将会在今年上半年发布多款新机,其中包括新款小米 10、小米 11 Pro、小米 11 Ultra、Redmi K40、Redmi K40 Pro 以及 Redmi 游戏手机。此外,根据其他信息源的爆料,小米 11 青春版以及 Redmi Note 10 系列也有望在今年上半年亮相。 [size=1pc] [size=1pc]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新版小米 10。根据数码闲聊站的消息,新版小米 10 只是将处理器升级为骁龙 870,其他参数基本不变。骁龙 870 处理器基于台积电 7nm 工艺打造,采用了增强版高通 Kryo 585 CPU 核心,超级大核主频达到 3.2GHz,算是目前最强的次旗舰芯片,但是实际性能和原版小米 10 搭载的骁龙 865 处理器差别不大。 [size=1pc]有的读者就奇怪了,既然配置差别不大,那为什么小米还要推出这款产品呢?确实,小米 11 的销量表现不错,市场反响也很不错。但是新产品出来时价格普遍偏高,追求性价比的用户会倾向于选择搭载骁龙 865 处理器的产品。如果新版小米 10 能够在更换骁龙 870 处理器之余,将售价降至 2000 元档,个人感觉还是很好卖的。 [size=1pc] [size=1pc]然后是大众期待的小米 11 系列的其余两款产品——小米 11 Pro 和小米 11 Ultra。结合目前爆料消息来看,这两款产品都会搭载骁龙 888 处理器,配备 120W 快充。小米 11 Pro 标配后置三摄,首发 80W 无线快充。小米 11Ultra 标配双主摄,有望应用小米第三代屏下摄像头技术,在实现全面屏效果的同时,还将有效降低前置摄像头区域的格栅效应,值得期待。 [size=1pc] [size=1pc]接着是 Redmi 的当家产品——Redmi K40 系列,包括 Redmi K40 和 Redmi K40 Pro 两款机型。其中,Redmi K40 Pro 配备骁龙 888 处理器,搭载 120Hz 三星 E4 柔性直屏、电池容量 4000mAh 以上、有望支持 55W 快充;而 Redmi K40 可能存在搭载天玑 1100 和骁龙 870 处理器的两个版本,搭载 120Hz 屏幕、33W 快充、5000mAh 电池。 [size=1pc]Redmi 产品总经理卢伟冰在本月中旬表示,Redmi K40 系列将于下月发布,其中配备骁龙 888 处理器的 Redmi K40 Pro 起售价为 2999 元,而 Redmi K40 价格有望低至 1999 元起,性价比依然很高。 [size=1pc] [size=1pc]此外,Redmi 旗下首款游戏手机将于近期正式面世。该机主打性能体验,首发联发科天玑 1200 处理器,配备双扬声器,支持超级快充(预计为 55W),电池比黑鲨 4 更大(预计为 5000mAh)。小雷认为,该机可能是去年 Redmi 10X 系列的替代品,价格有望低于 1999 元,成为市面上售价最低的入门级游戏手机。 [size=1pc] [size=1pc]至于小米 11 青春版,根据数码闲聊站的消息,这款产品的屏幕从上一代的水滴屏升级成了单打孔屏,依然是 AMOLED 材质。此外,该机充电速度由 20W 升级到 33W MMT 方案,电池由 4160mAh 升级为 4250mAh,厚度仍为 7.8 毫米,重量可能会降到 180g 左右,主打轻薄机身设计。 [size=1pc] [size=1pc]作为小米主打线下市场的机型,前代小米 10 青春版因为配色不够吸睛,机身不够轻薄(192g 机身重量),拍照素质一般(48MP 豪威主摄),不论市场反馈还是用户评价都比较平庸。重新出炉的小米 11 青春版能否补足短板,击中线下用户的好球区呢?小雷觉得还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小米今年的变化[size=1pc]如今这个时代,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各大手机厂商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跟上市场的大潮。为了凸显自家产品的优势,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小米今年的产品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 [size=1pc]1. 去掉充电器 [size=1pc]去年 12 月,雷军的一则微博,成为了数码圈的热门话题。在这篇微博中,雷军表示:为响应科技环保的号召,小米下一代旗舰机小米 11 将取消随机附赠的充电器。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量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最终,小米 11 还是为了减小包装体积砍掉了充电器,但是小米为用户提供了 “附赠充电器”的选项,不需要任何费用即可获得独立包装的充电器,比较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size=1pc] [size=1pc]现在看来,在手机包装中取消充电头,大有成为安卓手机业界一大趋势的倾向。1 月 25 日上午,Redmi 品牌总经理卢伟冰在微博剧透了 Redmi K40 系列的包装盒并表示:厚的还是薄的?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众所周知,小米 11 存在两种包装版本,猜测 Redmi K40 系列可能也会采取这种方案。 [size=1pc] [size=1pc]2. 手机轻薄化 [size=1pc]轻薄,对 2020 年的小米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字眼。小米 10 厚度为 8.96mm,重约 208g;小米 10 Ultra 厚度 9.45mm,重约 221.8g;Redmi K30 Pro 厚度为 8.9mm,重约 218g;Redmi K30s 厚度为 9.33mm,重约 216g;主打轻薄的小米 10 青春版厚度为 7.88mm,重约 192g。相比之下,vivo S7 厚度为 7.39mm,重约 170g,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size=1pc] [size=1pc]进入 2021 年,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可喜的变化——小米手机变轻薄了。小米 11 厚度为 8.06mm,重约 194g(均为玻璃版参数),比前代的 8.96mm/208g 轻薄不少。不仅如此,这款产品没有因为轻薄而妥协,4600mAh 电池,50W 无线快充,玻璃后盖,金属机身,依然是标准的旗舰配置。正如雷军所说,2021 年,让我们轻装上阵。希望 Redmi 的新产品也能在保证续航前提下,变得更加轻薄。 [size=1pc]3. 要上新技术 [size=1pc]有人说 “小米没有核心技术实力”,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很浅显的误解。小米智能无人工厂、80W 无线闪充、120W 有线快充,这些技术无不代表着小米的研发水平,并且在短时间内有着强大的不可替代性。此外,小米为了追求产品的稳定性,并没有在 2020 年推出的机型中搭载用户迫切期望看到的新兴技术,这个局面可能会在今年被打破。 [size=1pc] [size=1pc]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年小米旗下有不少自研 / 独家合作的技术正在走向成熟。前段时间,有酷安网友在地铁上见到了疑似小米折叠屏手机的设备,该机运行 MIUI 12 系统,系统明显针对折叠屏进行了适配。在 2021 年,我们或许能看到小米将折叠屏技术更加普及化,把折叠屏手机的价位水平拉低到 5000 元价位段。 [size=1pc]另一方面,小米在去年 8 月份公布了第三代 “屏下摄像头”技术,并表示搭载该技术的手机将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发布,很可能在小米 11 Ultra 上实装。此外,随着小米 10 至尊纪念版吃到华星光电屏幕的甜头,今年小米可能会继续从屏幕入手,继续加速国产供应链的成熟化生产。至于效果如何,只有看后面的市场反馈才能知道了。 [size=1pc] 总结[size=1pc]如今的智能手机市场逐渐进入到存量期,为了吸引存量用户换机,所有头部厂商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机海战略,以尽可能地拿下每一块细分市场。小米同样如此,以预期上市的机型为例,小米 11 系列主打 4000 元以上价位段高端市场,新版小米 10、Redmi K40 系列主打 2000-3000 元价位段市场,小米 11 青春版主打线下市场,Redmi 游戏手机主打入门级游戏市场,还有包括 Redmi 数字系列、Redmi Note 系列等多款百元机 / 千元机价位段的产品等待上市。 [size=1pc] [size=1pc]对手机厂商来说,机海战术的存在,可以降低厂商的试错成本,使厂商不断地更换产品线,不断地更换生产厂商,不断推出各种配置不同的产品。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厂商不但可以满足年轻人的好奇心理,让他们不断更新换代自己的手机,同时通过推出颇具性价比的机型,还可以引诱消费者去买新机,这样做可以自然淘汰旧机器,为售后解决大问题。
[size=1pc]对用户来说,一方面,更丰富的产品选择,确实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各种需求,用户再也不用担心遇到像购买苹果 iPhone 那样选无可选的情况。另一方面,产品数量过多,也有可能会让消费者辨识不清。小米需要谨慎把握产品发布的节奏和力度,谨慎地进行产品部署,这样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