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史上最小无人机 大疆“晓”Spark无人机的发布再次引发了业界的一片惊叹,虽然在发布后有网友吐槽“晓”不能像“御”一样做到可折叠,但这并不妨碍“晓”Spark让大疆在无人机世界的触角进一步向消费级延伸,笔者也相信,“晓”Spark的面世也让很多无人机领域中主打小型产品的公司感到绝望。
“晓”Spark 大疆史上最小无人机 为什么大疆全新的无人机用“晓”来命名呢?首先,机如其名,Spark是大疆有史以来最为小巧玲珑的一款无人机产品。Spark究竟有多小呢?我们从图中便可以感知,手持Spark机身比一听可乐还要小巧,只是桨叶和护桨撑起了绝大多数体积。  Spark拿在手中非常小巧 “晓”Spark无人机官方三围为143×143×55mm,这一尺寸只是机身尺寸,所以实际上在安装完桨叶和护桨后,它的长和宽将会接近翻倍。  大疆“晓”Spark机身尺寸近似正方形 身材迷你,重量控制也相当出色。Spark在安装电池、桨叶和护桨的状态下,整机重量接近300g,这显然已经超过了民航局对于最大起飞重量超过250g无人机需注册登记的标准。所以尽管Spark非常迷你,但也不要忘记注册登记哦。  “晓”Spark无人机两轴机械防抖云台部分 与mavic Pro相同,Spark的云台也设置在机头下方,由于机身尺寸所限,Spark云台相机比Mavic Pro更小,并且没有预留安装保护罩的空间。 手势控制开创新玩法 原力觉醒 手势控制开创新玩法 “晓”Spark最大的亮点可能并非是迷你的身材,而是全新的手势控制系统,在Spark中国首秀上,很多人已经体验了手势控制,只不过由于室外环境中由于阵风等因素影响,手势识别并没有像其宣传片中演示的那样稳定。于是笔者挑选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在公园开阔地带为大家实际体验手势操作。  手势识别是Spark最大的亮点 按照说明,我们首先开启电源,双击电源键后开始人脸检测,此时指示灯为黄色快闪,检测成功后电机启动,指示灯也随即变绿,这时我们松手释放Spark,它便悬停在起飞高度,等待手势召唤。  在Spark启动后再双击按键启动手势识别功能 笔者实际体验了一下手势操作,包括控制飞机高度和左右,以及手势自拍功能,在微风环境中手势操作对于入门用户来说相当方便,自拍照也能够腾出双手,摆一个美美的Pose了。 通过手势来控制无人机左右飞行 将手掌置于Spark下方后自动降落  小朋友自拍请在家长监护下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手势控制Spark返航时无人机可以降落在用户手掌中,这里笔者强烈建议大家安装护桨以保护自身安全。  强烈建议用户为无人机安装护桨以保证手持操作安全 由于笔者本次并没有拿到遥控器,所以只能通过智能手机充当遥控器来实现遥控飞行。相比遥控器,在智能手机屏幕上操作实际上更加符合那些习惯了手游操作的用户,不过在精准操作上,遥控器的优势是手机无法比拟的。 实际上无论是手机控制还是遥控器控制,操作方式与Mavic都基本相同,并且Spark的遥控器与Mavic都非常相似,不过根据大疆工作人员介绍,这两款遥控器并不兼容。 小身材航拍也给力 别看身材小 航拍也给力 大疆“晓”Spark搭载了一枚1/2.3英寸CMOS传感器的专业航拍镜头,有效像素1200万,搭配机械增稳云台,能够呈现优秀的画面质量,笔者也实际在公园航拍了一段视频,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晓”Spark在航拍中的表现。  Spark云台支持-85°到0°的可控范围 大疆为了更好地满足入门级用户对于航拍的要求,开发了一键短片功能,无论你是不是专业摄影师,只需轻轻一点,Spark能以多种预设飞行方式(冲天/渐远/环绕/螺旋)进行拍摄,呈现大片质感。  Spark直接输出的航拍照片原片 从拍照样张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在正午强烈的阳光下,Spark全自动模式成像色彩还原度不错,细节保留也令人满意,这对于普通家庭日常拍摄来说已经足够,但相比于“御”或者“精灵”系列来说,Spark甘拜下风。 Spark一键拍摄渐远模式 笔者选择了一个较为开阔的地带尝试了渐远,当无人机升空后,在手机屏幕上选择被摄物体并点击,Spark便开始拍摄工作。实际上Spark在渐远飞行中所需空间非常大,大家看到的画面是笔者为防止其撞击到后方建筑物而中途停止了其拍摄进程,不过拍摄效果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足够令人满意。 手势控制小贴士 有玩家反映称大疆Spark手势识别无法启动,由此怀疑是设备出现了问题,实际上我们在手势控制之前需要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 首先使用DJI Go 4与Spark通过WiFi连接,进入Spark后选择设置中的感知设置,其中在最下方有启用高级手势设置选项,用户需要手动打开这一功能才可以实现手势控制。  在感知设置中打开启用高级手势控制选项 之后,操作者需要将无人机镜头和感知部分对准自己面部,双击电池按键,此时无人机尾指示灯会呈现黄色快闪,当识别成功后,指示灯变绿,飞机桨叶开始旋转准备起飞。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在进行面部识别时,Spark与面部的距离无需太远,大约保持0.5m即可(手臂自然弯曲)。此前笔者尝试时就是将手臂伸直后操作造成识别失败。  Spark需要与使用者保持适当距离以保证识别率(手臂自然弯曲即可) 在笔者实测中,Spark手势控制对于环境光线和操作者距离还是比较敏感的,当操作者距离Spark较远时,手势识别准确度大幅降低。  室内或者GPS信号弱的地方请关闭新手模式(否则无法起飞) 最后,当飞机降落时,用户将手掌置于Spark下方等待片刻即可。如果用户将手靠近后Spark随之抬升高度,此时也不必惊慌,将双手置于胸前片刻后,再次尝试将手掌置于Spark下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