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X含义不是米10,命名初衷是探索未知的X系列,iPhone X发布的前一天,全面屏的小米MIX2在国人期待中亮相。首发三个配置,金属中框加陶瓷后盖的64G、128G和256G,以及11月份上市、陶瓷一体化机身(Unibody)的8GB+128GB尊享版。我拿到的是首发中不那么尊享的256G标准版,作为主力机深度使用一周后,有不少欣喜,也发现一些问题。 陶瓷高大上的形象是不是皇帝新衣?因为表面的釉层,摸起来几乎分辨不出陶瓷与玻璃的区别,同样是一摔就碎,耐磨性通过我的小米5一年实践下来,只能说相同造法下比玻璃好点有限。我回想了下,有三种场景会意识到后壳是『高贵』的陶瓷:一是比玻璃的反射光线要轻柔,二是拿起来陶瓷手感更重,三是冬天的户外抓到它时,比印像中的玻璃更温暖,这就是有人一提陶瓷就用『宛若琼玉』代过的具化实感吧。这是由陶瓷材料的相组成,密度和热传导性所决定的。 另外从材料生产角度上说,金属屏蔽无线充电、减弱信号强度,将被抛弃,金属中框加玻璃的组合结合处又会产生缝隙,能做成一体化的只有陶瓷和塑料,所以陶瓷更上档次还算有些依据。 转移或压缩正面上、下区域的元器件,扩充显示面积,就成了全面屏,相同尺寸及握感下有更大视野,这种视觉上的冲击让传统手机显得落伍和老土,甚至有一天再也拿不出手。以MIX2和iPhone X发布的这两天为节点,我建议大家把全面屏作为手机购买的第一参考量。 但怎样才算『全面屏』?雷军为争这事还几乎哽咽落泪,就影响力而言,『小米科普和引领了全面屏风潮』这点毋庸置疑。不过对随之鱼目混珠跟风碰瓷的手机,我们有必要定义一下『全面屏』,已有的屏占比和18:9比例等指标都不靠谱,在我们编辑部有两种尺度,一是看四边中有几个边实现了几乎没有元器件仅剩边框厚度。 全面屏2.0、全面屏3.0、全面屏2.8、全面屏3.5,总有一天会有全面屏4.0。 这种方式不足以定量,需要再引进一个尺度——平均边框宽度。四边框面积除以屏幕周长,得出四边框的平均宽度。全面屏没有临界,而是一个度,我们建议以『平均边框』来衡量屏幕的全面程度。 iPhone 7 Plus 9.6mm,全面度不高,普通国产手机都能到七点几毫米,当小米拿出平均边框4.7的MIX时,给了我们如此大的震撼,S8平均边框更是只有4.2,iPhone X因为4.3较粗的侧边框以及刘海儿,平均边框4.8。MIX2亮相后没有给大家像上一代那样惊艳,主要是尽管收窄了下巴,但侧边框3.7mm,平均边框5.1mm,都比上一代有所退步。这让MIX2参加透明照拍照大赛时并没有那么沉浸,套上后壳后更显平庸,还没发售前我在地铁上拿出,也没有MIX1时那么吸引目光了。 全面屏是必然趋势,它给手机带来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首先屏幕比例,拉伸后如果还保持16:9,手机就会过宽,MIX1仅增加了一条虚拟按键条达到17:9,也遇到了太宽难以握持的问题,如果未来能去掉下巴的话,左右已经足够,而上下 似乎还有余量,经过三星18.5:9等短暂混乱后,行业迅速达成一致——18:9,这也正是很多传统手机外边框以及iPhone X的比例。原因不是什么Univisium宽银幕的未来标准,仅仅是因为它维持了我们现在已经握习惯了的手机外形的尺寸,再长拿着像砍刀,再短像指尖陀螺。由此可见,当初说什么16:9是人眼艺术视觉最佳黄金比例的理论全是扯淡,最终我们还是向人人都爱的人民币比例看齐了。MIX2的5.99寸和传统5.5寸的宽度和握感一致,这也是为什么叫18:9而不约分成2:1原因,强调的是以宽为基,重点在长上做了变化。 其次是屏幕圆角,手机四角无论从用户体验还是生产工序上来说,都不可能做到90度直角,如果屏幕不随之做圆角切割,边框就会变宽,目前各全面屏厂商也都火速上马皮秒、飞秒激光设备,应对马上爆发的各种C角、R角、U角等异形全面屏切割。 MIX2圆角损失的那几个像素使用中影响不大,一般应用不会在边缘处显示关键信息,MIUI也把上方状态栏信息向内缩了。横屏看视频时,16:9还碰不到四角,哪怕看全屏18:9时,对主体内容也没什么影响,比如本期视频就故意加了四个圆角,估计看到现在发现的人也不多。 被全屏幕抢占的正面四大件:听筒、摄像头、指纹和功能键如何安置? MIX1去掉听筒改成悬臂梁压电陶瓷发声后,打电话跑音,这次MIX2采用超薄传导听筒,开始感觉耳朵覆盖不完整,还是有一点跑音,但经过对比发现是MIX2的听筒音量太大,关小点后保密性和iPhone差不多,公共场合使用没有问题,上代毛病得以根除。但听筒结构导致上边框宽度增加,而两侧略窄,发现这种不协调后会感觉设计上有点别扭。 MIX前置摄像头由上移下,启动瞬间一定是正好被手挡住或看到自己的大鼻孔,小米推荐你翻转过来。但在微信视频时,一旦开启浮窗或切出到桌面和其它应用,会发现别的应用不这么想,非常不便,其实摄像头下置是不能头重脚轻的设计枷锁和被夏普带的节奏,如果真就放在上面我感觉也没什么不妥。 正面已没有指纹的容身之地,但放背面也不是最佳方案。MIX2的指纹离手指更近且多了凹槽,更便于触碰和定位,但三种场景下背部指纹很不方便:一是放桌面时想看下时间、微信或计算器,还要拿起后才能解锁,二是置于汽车手机架上时,想亮屏手指会被严重阻挡。三是正面没了按键作视觉定位,息屏时分不清上下,每次拿起后解锁,半天摸不到才发现是拿反了。传说中的屏下指纹方案技术上困难重重,而且需要亮屏后二次触摸识别,效率降低。人脸识别是大势所趋,但最好是支付级别的3D结构光,而不只是单摄所得到的平面识别,并且MIX2由于摄像头下置,拍脸难看,估计永远不会采用。各种方案排除,只能用后置指纹权宜之计。 MIX2对于听筒、摄像头、指纹和功能键重新安置并不完美,但这些也是未来所有全面屏的手机都会遇到的问题,小米第一个交卷很有勇气。牺牲这些换来的是全面屏显示上的绝对优势。 系统方面有人说MIUI难看,其实界面可定制性非常强,主题市场也是国内最快最丰富的,仿iPhone X刘海主题早在第一时间上线。有人说MIUI广告多,其实多数界面都可以关闭,而有一些帮还信用卡、手机充值和出国落地后问你要不要流量的广告,并不会反感,完备的黑名单机制和垃圾短信归整还会让广告骚扰少一些。总之在我使用的这一年中,只有方便,没有厌烦。 但MIUI对于全面屏的跟进还是有些落后,全面屏最大的问题是用起来突然感觉单手掌控力好弱呀,不在桌面时想呼出下拉菜单相当于让你够到以前听筒上部的无力感。并且上够过程中虚拟按键会引起比较频繁的误触,MIUI呼出单手界面是划动三按键,但在划虚拟按键时一定会先误发任务切换或返回键。 MIUI9.0最新的传送门功能初衷是针对你聊天或浏览的文字,可以长按并智能判断下一步要做的事,人物、电影可以查询,地点可以导航,但实际用下来英文不能翻译,地址必须标准、『康熙词典』只认识康熙,我不认识的基本它也不认识,两天后就忘了这个功能的存在。 总之MIUI已经是国内最强的安卓系统,但还是得在全面屏新形势下加快进步的步伐呀。 总结:对于小米MIX2我提炼出一些Tips,以上就是我深度使用一周后给大家的提醒,希望能带来与快速评测不一样的内容。MIX2的实用性较上代有很大进步,虽有一些不便,但也是全面屏手机先行者中解决得较好的,做对了全面屏之后,这些都可以忽略。它示范了近期安卓旗舰该有的样子,打破审美疲劳,满足了市场对个性、创新的需求,如果你买手机的计划无法拖到元旦之后,那及早出手吧。 尾巴:MIX2的创新除了Unibody全陶瓷外,想想也没什么了,很多人欣喜它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我却遗憾它失掉了X系列探索未知的精神和如实宣传的态度。我们知道国产实力与美韩巨头还有很大差距,而MIX1的出现就像百米决赛中国选手瞬间领跑,让人雀跃。比赛可以输,但野心、勇气和诚信才是迈向伟大的希望之种,才是很多人心中『新国货』的真正含义吧
|